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

有 毒 植 物 系

 

( :::::: 有 毒 植 物 系 :::::: )

鳳凰木() Delonix regia Rafin.

鳳凰木



鳳凰木(學名:Delonix regia)又名影樹、鳳凰樹、鳳凰花、金鳳、火鳳凰、洋楹、紅花楹(廣州)、火樹、紅火楹、火焰樹、森之炎等,為豆科鳳凰木屬的植物。
科別:豆科

落葉性大喬木,原產於非洲馬達加斯加島。高約 8 -- 25公尺, 樹冠傘狀,樹皮粗糙,灰褐色,二回偶數狀複葉,羽片對生, 15--30對。每羽片有小葉20--40對。總狀花序,花大,紅色 ,有黃色及白色斑點,萊果木質化,扁平而其厚邊緣,略彎有如 日本刀,熟時黑褐色,種子多數 (約40-50粒),主供庭園風景樹或行道樹。

鳳凰木因鮮紅或橙色的花朵配合鮮綠色的羽狀複葉,被譽為世上最色彩鮮艷的樹木之一。由於樹冠橫展而下垂,濃密闊大而招風,在熱帶地區擔任遮蔭樹的角色。

鳳凰木種子吸了六天水的種子廈門鼓浪嶼的一株鳳凰木鳳凰木植株高大,可達20公尺以上。性喜高溫、多日的環境,必需在陽光充足處方能繁茂生長。花大呈紅色,連花萼內側都呈血紅色,四瓣伸展約8公分長,第五瓣直立稍大及有黃及白的斑點,雄蕊紅色,花萼腹面深紅色,背面綠色。花序為總狀花序,呈繖房狀排列,花萼和花瓣皆5片,聚生成簇。

開花後結出一條條長形豆莢果,長可達60公分,成熟後呈深褐色,木質化,內藏40-50粒細小的種子,每顆平均只有0.4克重,種皮有斑紋,有毒,不可誤食。葉片是二回羽狀複葉,呈羽片對生,15-30對,每羽片有小葉20-40對。小葉為長橢圓形,基部歪斜,葉緣是全緣,葉端圓鈍。葉片是薄紙質,葉面平滑且薄,為青綠色,葉脈則僅中肋明顯。

樹形為廣闊傘形,冬天落葉時,多不勝數的小葉如雪花飄落。和許多豆科植物一樣,鳳凰木的根部也有根瘤菌。為了適應多雨的氣候,樹幹基部長有板根出現。鳳凰木適應熱帶氣候,耐旱及可在有鹽分的環境生長。

分布

分布於中國南部及西南部、原產地馬達加斯加及世界各熱帶地方。在美國鳳凰木只生長在佛羅里達州、德克 薩斯州南部的瑞歐格蘭山谷(Rio Grande Valley)、亞利桑那州及加利福尼亞州的沙漠地區、夏威夷州、 波多黎各、美屬維京群島和關島。鳳凰木亦廣泛生長在加勒比海地區。

原生非洲馬達加斯加,在臺灣、海南、雲南、廣東、廣西、福建等地均有分布。野外屬瀕危物種,目前已由人工引種栽培,被廣泛栽種為觀賞樹。在香港為常見的外來品種落葉喬木。

鳳凰木在很多現時生長地區為視為移植品種,在澳大利亞更被當作侵入品種,部分原因是其闊大的樹冠及濃密的樹根阻礙其他品種在其下生長。在印度鳳凰木被稱為高莫哈樹(Gulmohar)。鳳凰木的豆莢在加勒比海地區被用作敲打樂器,稱為沙沙(shak-shak)或沙球。

在馬來西亞,還可看見黃色的鳳凰木,煞是好看。
有毒部位:花及種子。

中毒症狀:
誤食種子中毒後有頭暈、流口水、腹脹、下痢等症狀。莖 皮的淬取物對家畜有催吐作用和中樞神經的 抑制作用。

刺桐 ()Erythrina variegata L. var.
orientalis Merr.

刺桐

刺桐 (學名:Erythrina variegata、莿桐樹)是豆科刺桐屬的落葉性喬木。原產在熱帶亞洲及太平洋洲諸 島的珊瑚礁海岸。[1] 是泉州、日本宮古島市的市花,沖繩縣的縣花。「刺桐城」為泉州之別稱,亦為台南 市之古別稱。台灣噶瑪蘭族以刺桐(napas)花開時為過年。

科別:豆科

落葉性喬木。原產北美。高10--15公尺,樹皮淡灰色,有凸凹,枝粗,有瘤狀黑刺:葉互生,有長柄, 三出複葉,小葉具短柄,並在葉柄基部著生一腺體,菱形或扁闊卵形,膜質。先端鈍,總狀花序,先葉抽出 ,有毛,頂生,花大形,紫紅色,蝶形。萊果念珠狀,種子紅褐色,橢圓形。主供庭園樹或防風樹

特徵

刺桐高達27公尺,有刺。葉為羽狀葉,葉柄長約20公分,有3片小葉,小葉長寬可達20公分左右。花期3-4月,果期8月。開紅花,結黑籽。

現作為裝飾樹種廣為種植,並出現開白花的品種 (Alba)。 病害及塌樹意外

自2005年,中國國家林業局公佈入侵物種刺桐姬小蜂廣泛破壞深圳市的刺桐樹,令當地樹種的枝幹及葉片出現病害,做成落葉及植株死亡的情況。該情況也蔓延至香港的刺桐樹。 2008年8月27日,香港赤柱一棵過百年的刺桐樹塌下,樹幹擊中香港大學商學院19歲女學生莊頌賢頭部導致死亡,另有兩名小朋友受傷;該刺桐樹因樹幹直徑達1500毫米而列入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古樹名木冊內,當時估計樹齡達80載歷史。經專家檢驗後發現與刺桐姬小蜂入侵有關

有毒部位:莖皮及種子。
中毒症狀:
誤食生鮮的種子或其他部分,會造成中樞神經的破壞,引 起頭昏、嗜唾、四肢無力等症狀。

杜鵑()Rhododendron spp

杜鵑


科別:杜鵑花科

有原生種和雜交種。品系繁多。常綠或落葉性灌木,原生地分佈很廣,包括北半球的溫帶、亞熱帶及寒帶,株高1 -- 3公尺, 亦有達 5公尺 之品種,葉形多變,橢圓形、卵圓形、披針形、三角狀卵形等;全緣,有些被有密度不一的毛茸,有些則光滑無毛;葉片大小、厚薄、質地等亦極富變化。春至夏季開花:花冠漏斗形、鐘形、管形等;花形、花序及花色均有各種變異;單瓣梗較易結葫果,稜子細小,為盆景、庭園花壇及切花之 上好材料,

有毒部位:全株。

中毒症狀:

誤食會產生噁心、嘔吐、血壓下降、呼吸抑制昏迷及腹瀉 等症狀

蘇鐵 ()Cycas revoluta Thunb

蘇鐵

台東蘇鐵(學名:Cycas taitungensis),為台灣特有、且僅有之蘇鐵科植物,英文名稱為Taitung cycad 。

科別:蘇鐵科

常綠灌木,原產爪哇、中國大陸、琉球尼日本南部高 2--5 公尺,樹幹短而粗,密生落葉後之葉痕,一 回羽狀複葉,幼時密被淡黃色毛茸。老則光滑呈濃綠色,叢生莖頂。小葉線形。質硬,綠葉向後反卷,花雌 雄異株。雄花長圓錐形,狀如一松毬;雌花自葉叢中抽出。圓錐形種子為扁倒卵形。外種皮為朱紅色主供盆 景及庭園樹,葉為插花材料。

命名

台東蘇鐵過去曾經被當成目前已知為另一種蘇鐵的標本,由於日本學者佐佐木舜一於台灣臺東縣境內採集到野生的,使那種蘇鐵被命名為「台灣蘇鐵」(學名:Cycas taiwaniana),英國博物學家郇和(Swinhoe,亦譯為「史溫侯」)在1861年至1866年間在臺灣的採集台東蘇鐵。當時,他將所採集的部分標本送給Dr. Hance之標本館;在1893年,英國人William Carruthers根據其中一張只有少數葉子及三片苞子葉的標本,命名發表了台灣蘇鐵這種植物,後來這份標本存放於大英博物館。從此以後,凡採集自臺灣的蘇鐵標本全部被鑑定為台灣蘇鐵,而且認為同一種植物也分布於中國廣東、福建一帶,這個看法被沿用了超過一百年。

直到1994年,臺灣的沈中稃博士與中央研究院植物學研究所(今稱「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的鄒稚華副研究員,以及澳洲新南威爾斯國家標本館的Hill博士與中國科學院的陳家瑞博士共同發現,產於臺灣台東的蘇鐵與產於大陸廣東的蘇鐵在形態上其實有很大的差異,他們重新檢視大英博物館所典藏的那份模式標本(當年William Carruthers命名台灣蘇鐵的標本)。結果他們發現這份標本的特徵,是和產於廣東的蘇鐵相符,而和產於台灣的蘇鐵不同。因此產於臺灣的蘇鐵就確認為不同於台灣蘇鐵的新品種,於是將產於臺灣的蘇鐵以其原生地命名為「台東蘇鐵」。

特徵

樹高1至4.5公尺,莖為柱狀,單一少有分枝,主幹粗大密被有葉柄殘留之木質基部(葉痕)。葉為羽狀複葉,長約2米,叢生於莖頂,小葉線形,水平排列,中位小葉長約26厘米,葉緣扁平不反捲,葉背無絨毛。雌雄異株,花單性,雄毬花(小胞子囊穗)長圓柱形,由多數三角尖頭狀小胞子葉所組成,狀似毬果;雌毬花(大胞子葉)扁平,裂片細長紅色,胚珠著生於兩側。種子核果狀,倒卵形或長橢圓形,紅紫色。 產地主條目:台東紅葉村台東蘇鐵自然保留區

台東蘇鐵是台灣唯一原生的蘇鐵類植物,自然界僅分佈於台東卑南大溪及泰源之低海拔近溪谷山區,台東縣並設置有台東紅葉村台東蘇鐵自然保留區,該區是台灣野生的台東蘇鐵分佈面積最廣、數量最多,且生長情況良好的區域。除此之外,海岸山脈臺東蘇鐵自然保護區為另一位於縣境的台東蘇鐵保護區。

威脅

台東蘇鐵目前正受東陞蘇鐵小灰蝶及蘇鐵白輪盾介殼蟲所威脅,令大量植株枯黃以至死亡。台灣正以物理,化學以及生物方法防治。物理方法是把受東陞蘇鐵小灰蝶蘇鐵白輪盾介殼蟲所寄生的台東蘇鐵葉整片切去,然後密封於膠袋並放在陽光下暴曬使害蟲死亡。化學方法是把可溶性化學物質放在樹上,化學物質溶解後便會被台東蘇鐵吸收,從而使吸取蘇鐵汁液的害蟲死亡。生物方法使用蘇鐵白輪盾介殼蟲的天敵同源於泰國的雙色出尾蟲進行生物防治,但雙色出尾蟲無法良好適應台灣的冬天。

有毒部位:種子。

中毒症狀:

生鮮種子會引起抽筋、嘔吐、腹瀉和出血等症狀。

垂柳 ()Salix babylonica L

垂柳

垂柳(學名:Salix babylonica)是楊柳科柳屬的植物。別名「垂枝柳」、「倒掛柳」、「倒插楊柳」。

形態

落葉喬木,高可達18米,胸徑1米,樹冠倒廣卵形,小枝細長下垂;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葉片,有鋸齒;早春先葉開花,雌雄異株,葇荑花序直立;蒴果,種子小,有白色絲狀長毛。

分布

分布於歐洲、亞洲、美洲以及中國大陸的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等地,生長於海拔20米至3,800米的地區,多生於道旁及水邊,是平原水邊常見樹種,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科別:楊柳科

落葉喬木。原產中國大陸,高10--l6公尺。幹粗大;樹皮深灰 色,其縱構;小枝細長,柔軟而下垂。 葉片腺狀披針形或狹披 針形,邊緣有細鋸齒。2--3月開花,柔夷花序。溯果,種子有 毛。主供庭園樹、遮 蔭樹或行道樹。

有毒部位:葉及皮。

中毒症狀:
誤食後引起冒汗、口渴、嘔吐、血管擴張、耳鳴、視覺模 糊,嚴重時呼吸困難、昏睡終日、喪失知覺 、呼吸深而慢 、脈博則變快等症狀。

番茉莉()BrUnfelsia uniflora Pohl D.Don.

番茉莉

科別:美人襟科

常綠性灌木。原產於熱帶巴西、委內瑞拉。高 80--220公分, 小枝較短,枝條柔軟而開展,葉互生,長橢圓形或倒卵形,兩 端均銳,全緣,,4--8月開花,夏季為盛花期,花冠漏斗形,若香,類似茉莉花香昧,單生於枝或葉腋,花冠初開時藍紫色 ,後變為白色.溯果革質。主供庭植及盆植。

有毒部位:莖葉及根皮。

中毒症狀:

誤食莖葉過量,將導致四肢無力、流口水、心律不整、顫 抖、呼吸變慢等症狀

金露花() ranta repens L.

金露花

科別:馬鞭草科

常綠性灌木,原產於南美。株高3--5公尺,分枝多。枝有 4陵 ,小枝柔軟而下垂,幼嫩的部分有毛:葉對生或叢生,全緣, 春至秋季開花。總狀花序腋出頂生,花冠藍紫或白色,核果球 形。成熟後橙黃色。
聚生或串,內含種子4--8粒,可供綠籬樹 。
有毒部位:果實

中毒症狀:
誤食造成腹痛、腹瀉、昏昏欲睡、發燒等症狀 。

變葉木 ()Codiaeum spp.

變葉木

科別:大戟科

常綠灌木,原產於馬來西亞、東印度、爪哇、澳洲及南洋群島。株高I0 公分至數公尺,葉互生,肥厚而平滑,葉形有倒卵形、倒披針形、倒卵狀長橢圓形、螺旋形乃至線形等,外觀極富 變化,葉面散生各種形狀和顏色之斑點,色彩鮮明艷麗,如黃 、紅、紫紅、橙紅、綠、黃褐色等,幾乎包括所有色彩;依葉的斑塊可分為覆輪、中斑、切斑、星斑、肋斑、島斑等;由於 葉片富於變什,故稱之為「變葉木」中肋及側兩面均凸起。總狀花序萌果成熟時裂 成 3 個 2 瓣裂之分果片。 主供庭園種植及室內觀葉植物,且為切花之材料。

有毒部位:汁液。

中毒症狀:
誤食汁液,有腹痛、腹瀉等症狀

黃金葛 ()Rhaphidopra aurea Lindl.exdre Birdsey

黃金葛

綠蘿(學名:Epipremnum aureum),又名黃金葛,原產於東南亞、南亞、華南、索羅門群島等等[1],屬天 南星科麒麟葉屬。為多年生蔓性草本植物。喜蔭蔽及潮濕的環境,現在在家庭中常作為觀葉植物栽培。由於 其是藤本植物的特點,適宜吊盆栽植或植於圖騰柱上。

形態

綠蘿屬高大藤本,靠莖部攀牆,節間具縱向槽狀;較多分枝,枝懸垂。幼枝呈鞭狀,細長,粗3-4毫米,節間長15-20厘米;葉柄長8-10厘米,兩側鞘狀部分達頂部;鞘狀部分呈皮革質感,下部每側寬近1厘米,向上漸狹;下部葉片大,長5-10厘米,上部的長6-8厘米,紙質感,寬卵形,短漸尖,葉基部呈心形,寬6.5厘米。成熟枝上葉柄粗壯,長30-40厘米,枝基部稍大,上部關節長2.5一3厘米、稍肥厚,腹面具寬槽,葉鞘長,葉片薄皮革質感,翠綠色,通常特別是葉面有多數不規則的純黃色斑塊,不等邊的卵形或卵狀長圓形,前端短漸尖,葉基部深心形,長32-45厘米,寬24-36厘米,1級側葉脈8-9對,稍粗,兩面略隆起,與中肋成70°-80°。

科名:天南星科

多年生蔓性草本觀葉植物,原產於東南亞及南太平洋諸島。蔓 莖常延伸達20公尺以上,由節處會長氣根。葉呈心臟形。隨蔓 莖伸高而長大。葉及葉柄、蔓莖均呈黃綠色,葉片上有不規則 黃金色或白色斑塊,斑塊的顏色因品種的差異而具有不同的色 彩。主供室內之點綴美化。

有毒部位:汁液

中毒症狀:
汁液經常引起皮膚炎;如接觸到口部,會造成嘴唇紅腫, 甚至腹瀉等症狀。

聖誕紅 ()Euphorbia pulcherrima wilid. et Klotz.

聖誕紅

一品紅(學名:Euphorbia pulcherrima),又名為聖誕花(臺灣稱為聖誕紅),大戟科大戟屬植物,在聖 誕節用來擺設的著名紅色花卉。大紅大綠的葉片相間,外觀色彩充滿聖誕節的應景氣氛,因而稱為聖誕紅。

那些被人認為是花朵的紅色部份其實是葉,而真正的花是在葉束中間的部份。被栽培的品系的葉通常會被製成橙色、淺綠色、奶油色及大理石花紋,要達到這效果,在十月至聖誕節時,它們不可以在晚上被燈光照射。即使是少量燈光照亦會阻止其開「花」。

一品紅通常高六十公分至三米,其深綠色的葉長約七至十六公分。其最頂層的葉是火紅色、紅色或白色的,因此經常被誤會為花朵。

一品紅原來生長於南墨西哥及中美洲,其英語俗名「波因塞特」源於第一任美國駐墨西哥大使約珥·羅伯茨·波因塞特在1828年將其引進美國。

科別:大戟科

落葉灌木,原產於墨西哥,株高0.5--4公尺,老莖木質,黃褐 色而中空,嫩莖草質,鮮綠色,葉常為提琴形。主脈紅色。苞 葉 (俗稱花的部分)呈披針形或橢 圓形,花色有猩紅、粉紅、 乳白、斑色等;真正的花很小且極為特殊,花序為大戟科序, 形狀如盃,萼片鑷合,雌雄同株異花,為單性花,為盆栽及花 壇之上好植材.

毒性

在美國通常流傳著錯誤的觀念,認為一品紅有毒,但已被證明為虛假的,一品紅沒有任何部份對人類或動物構成危險。傳言的來源是因為大部份大戟屬植物均是帶毒性的,而且其英文名稱(Poinsettia)又與中毒(Poison)的英文字相似。

乳汁碰到皮膚會產生紅腫發炎,若食用會有嘔吐、喉嚨痛、腹瀉症狀

傳說

一品紅與聖誕節的關係源自16世紀時的墨西哥,有一個當時的傳說,說有一個在聖誕夜流浪在路邊的女孩子,因為太窮沒有奉獻給基督的禮物。她被一個天使啟發,收集草籽種在教堂邊上。這些草突然綻放出紅色的「花朵」,即一品紅,被認為是奇蹟。

有毒部位:全株。

中毒症狀:

乳汁會引起皮膚紅腫發炎,對眼睛亦有相當之毒害,孩童 吸食莖部或嚼食葉子、花蕾、苞片等,會引起喉要燒痛乃 至嘔吐、腹瀉等。

福祿桐 ()Polyscias guifoylei Bailey

福祿桐

富貴樹的學名為「福祿桐」,在中部俗稱做「川七」,生長在乾燥氣候,長時間缺水仍能存活,耐陰喜乾燥 .其養護方法有以下幾點注意事項:

1.一般單獨種時,約7-10天澆水一次,但要澆透,水澆至盆底滲出即可.下次可摸摸土壤判斷(可以竹籤或衛生筷插入觀察)並記錄其週期,並依週期經驗再行澆水 。

2.與其它小品盆栽組合時,小品約2-3天補充少許水份.

3.如葉面開始泛黃,表示土壤內含水份過多或積水不通風,請務必停止澆水並檢查土壤確定乾燥後再進行週期澆水,水盤並應避免積水.

4.遇季節交替,也會有葉子泛黃掉落的情況,此時,請務必停止澆水.

5.寒流來襲時,請移至室內避寒,否則會造成嚴重落葉現象.

科別:五加科

常綠性灌木。原產太平洋諸島.株高1--3公尺,側枝細長,分 枝皮孔顯著。葉互生,奇數羽狀複葉,小葉3--4對,對生,橢 圓形或長橢圓形,鋸齒緣,葉綠常有白斑,散形花序,花小形 。淡白綠色.主供盆栽,庭園樹及綠籬。

中毒部位:汁液

中毒症狀:

接觸其汁液,可能引起發紅疹;碰到口部時,有時會引起 腫痛而無法吞嚥‥。

孤挺花() Hippeastrum hybridum Hort.

孤挺花

藍色孤挺花,是石蒜科藍色孤挺花屬的一種球根植物。原產於南美洲的巴西東部,是巴西特有的植物, 地底的鱗莖很大,地上莖可以長到1.5公尺高,花朶很大,開花時非常美麗壯觀,俗名為巴西女王(empress of Brazil)。花瓣顏色為淡紫色至藍色,花序及花形與孤挺花類似,因此被稱為藍色孤挺花(blue amaryllis)。

科別:石蒜科

多年生草本。原產於南美洲,鱗莖粗大如洋蔥,葉片基生,帶形,鮮綠而有光澤。 3--5 月間開花。花莖中空,頂端著生 3--6 朵花,構成散形花序。花色有紅、白。桃紅、橙紅及斑色等。溯果,內藏薄膜狀種子上百粒。種子黑色.為花壇。盆栽及切 花之材料。

形態

多年生草本植物,鱗莖很大,是石蒜科石蒜亞科的植物中極為罕見及最高大的植物之一,地上莖高約1.5公尺 。葉彎曲呈鐮刀狀,綠色。花淡紫色至藍色,花瓣上有小斑點。花徑約15公分,花序頂端著生有6朶以上的花。種子黑色,半圓形。

野生的藍色孤挺花喜歡生長在極端及潮濕的環境中,常被發現生長在日照充足,靠近瀑布含有肥沃土壤的花崗岩上,這也是它被認為是一種岩生植物的原因。

栽培

藍色孤挺花的栽培非常困難。播種時,通常以浮石作為播種介質,有時也可以用水苔,不過用水苔作介質時種子爛掉不發芽的機率較高。播種後大約四個星期後開始發芽,由播種到第一次開花大約需要九年的時間。

分類

藍色孤挺花的植物畫

藍色孤挺花屬是一個單種屬,屬內只有藍色孤挺花一個種。藍色孤挺花以前的學名稱為Worsleya rayneri,這個名稱已經被認為是Worsleya procera的異名。

藍色孤挺花的同物異名植物:

有毒部位:鱗莖

中毒症狀:

誤食者,會引起嘔吐、昏睡及腹瀉等。

麒麟花()Euphorbia milii Ch. des Moulins

麒麟花

麒麟花屬於大戟科的常綠小灌木,株高約三十至六十公分,莖的肉質肥厚且多汁,屬於多肉植物的一種,表 面布滿銳刺,如果受傷會流出白色乳汁。

花形:2片苞片對生,半圓形,紅色。
葉:葉數量較少,大多數生於莖的先端,單葉卵形、倒卵形或長橢圓狀。先端圓鈍有尖突,基部漸狹,薄肉質,表面呈有光澤綠色,葉柄短。

科別:大戟科,大戟屬

特徵:常綠小灌木,莖幹粗肥有溝,上密生棘刺,少葉,生於嫩枝頂端,花色鮮紅

用途:盆景,綠籬

學名:Euphorbia milii
別名:花麒麟、番仔剌、虎剌梅、鐵海棠、萬年刺
英名:Bojer's Spurge、Crown of Thorns
科名:大戟科
用途:常用作盆栽、綠籬或庭園樹
原產地:外來種(馬達加斯加)

科別:大戟科

常綠灌木,原產馬達加斯加。高 0.3-- 2 公尺。莖幹粗肥,有溝 ,褐綠色,密生棘刺,刺呈黑色,基部扁平,葉少數,其短柄。生於嫩枝頂端,革質,倒卵形至長橢圓狀篦形,兩面平滑。緊散花序,生於枝梢葉腋,全年皆可開花,夏、秋雨季為盛花期,花形特殊,所見的紅色花瓣,其實為苞葉,長相有如一張「大紅唇」,於紅唇問的黃或橙紅小花,才是真正的花。主供庭植及盆栽種植。

有毒部位:全株。

中毒症狀:

誤食引起口部、喉部及胃部不適,嚴重時有嘔吐、腹瀉、 衰弱等現象。

長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 L. G. Don.<日日春>

長春花

長春花(學名:Catharanthus roseus),別名日日春、日日草、日日新、三萬花(廣西、廣東)、四時春 、時鐘花、雁來紅(廣東),是夾竹桃科長春花屬植物。

形態

多年生直立草本至半亞灌木,全株無毛。長圓形葉片對生,夏秋開淡紅色或白色花,聚傘花序,花冠高腳碟狀,單生或對生於葉腋;直立的蓇葖2個。

分布

長春花是馬達加斯加特有種,在野生環境中為瀕臨絕滅物種,現廣泛裁培於世界各地,並在各地歸化。
目前台灣育種出多個品種,近年來的育種趨勢為增大花朵。

用途

除觀賞用途外,全草入藥可止痛、消炎、安眠、通便及利尿等。亦有配伍入治療癌症的複方,作為藥材中的一味,可能是考量到它所具有的抗腫瘤成分。

其乳汁中所含生物鹼,如長春鹼和長春新鹼(vincristine),被提煉出來作為多種癌症如白血病、淋巴瘤所用的化學治療藥物。純化的長春新鹼中文商品名為「維克思丁」。

毒性

全株具有毒性。誤食後,會造成白血球減少、血小板減少、肌肉無力、四肢麻痹等症狀。需斟酌注意。

品種

可歸納為兩類,一為直立型,高度20-30公分,另一為匍匐型,枝條軟而下垂,適宜於吊籃種植。按花色區分,有白色、粉紅色及紫色。

科別:夾竹桃科

多年生草本或亞灌木。

有毒部位:全株。

中毒症狀:

誤食易造成細胞萎縮、白血球減少、血小板減少、肌肉無 力、四肢麻痺等

文株蘭

文株蘭

文殊蘭 (學名:Crinum asiaticum ,英文名稱:Poison bulb ),英文名稱意指為「有毒的鱗莖」,別稱 文珠蘭、文蘭樹、朱蘭葉、羅裙帶、水笑草、裙帶草、郁蕉、鬱金葉、海帶七、腰帶七、秦瓊劍、牛黃傘、 千層喜、扁擔葉、裹腳葉、裹腳蓮、海蕉、水蕉、允水蕉、濱木棉、十八學士及翠堤花等,為石蒜科文殊蘭屬植物。文殊蘭的名稱可能使人誤會此品種為一種蘭科植物,但實際上此品種為石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此品種亦是典型的海漂植物。花期6-8月。

分佈

文殊蘭常長於海邊地區、河旁沙地及山澗林下陰濕地,現常栽培作花園觀賞植物,原產於印尼、蘇門答臘。中國境內分佈於廣東、廣西、福建、海南島、四川以及中華民國台灣等地。亦為香港原生物種之一 。於印度、琉球群島及日本亦有分佈。

生長

文殊蘭喜生長於溫暖濕潤的氣候,光線充足的環境但害怕夏季的烈日暴晒,肥沃疏鬆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中,耐鹽鹼土壤。常採用分株法及播種方式繁殖。

形態特徵

文殊蘭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1米。地下莖為葉基所形成的假鱗莖呈球狀,鱗莖上部呈圓柱 形,基部側生分枝,直徑約6-15厘米。葉帶狀披針形,邊緣波狀,頂端漸尖,具1急尖的尖頭,暗綠色,可長達1米,寬約7-12厘米或更寬;葉片20-30枚,多列。花為傘形花序開於花莖頂端,有花10-24枚,芳香;花莖直立幾乎與葉等長,實心;佛焰苞狀總苞片呈披針形,膜質,長約6-10厘米;小苞片呈狹線形,約3-7厘米;花披管伸直纖細,綠白色,長約7-10厘米,直徑約1.5-2毫米,花披裂片6裂,白色,呈線形,反捲,向頂端漸狹,長約4.5-9厘米,寬約6-9毫米;花梗長約0.5-2.5厘米;花絲長約4-5厘米,雄蕊6枚淡紅色,花藥黃色[10]呈線形,頂端漸尖,長約1.5厘米或更長;子房3室呈紡錘形,長度不及2厘米。果為扁球形蒴果,綠色,直徑約3-5厘米,通常內含種子1枚。種子大型,外種皮海棉質。

藥性及其毒性

文殊蘭全株有毒,當中以鱗莖毒性最強。全株均含石蒜鹼(Lyco·rine)、多花水仙鹼(Tazettine)等多種生物鹼。誤服可引致嘔吐,腹痛,先便秘後劇烈下瀉,呼吸不整,脈搏加快,體溫上升等;大量誤服可引致神經系統麻痺而死亡。

據《全國中草藥匯編》記載文殊蘭性味辛、涼、有小毒。有消腫止痛、行血散瘀之效,對跌打損傷 、癰癤腫毒、咽喉炎及蛇咬傷等有治療之用。新鮮的葉和鱗莖,搗碎後敷上患處,對治療軟組織受損、閉合 式骨折有幫助。台灣原住民排灣族及阿美族,則以文殊蘭治療刀傷、消腫止痛及蛇咬。

用途

文殊蘭的花葉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可作為園林景區或庭院裝飾之用,種植於海岸地區,有助防風定沙 。

台灣原住民雅美族,從文殊蘭的假莖中撕下一片片的薄片綁於繩子上,形成長串再撕成細長條,再於底部綁上重物垂入水中,作為吸引魚類入網之用。雅美族亦利用文殊蘭的葉片,包住燒石灰的陶鍋以減低陶鍋溫度下降的速度,使燒出來的石灰能成為搭配檳榔一起嚼食的美食。排灣族、平埔族、卑南族及綠島人,以文殊蘭作為地界指標植物。

南傳佛教視文殊蘭為五樹六花之一,意指為佛經中規定寺廟裡必須種植的五種樹六種花之一。文殊蘭亦作為宗教活動中賧佛的鮮花[

科別:石蒜科

學名:Crinum asiaticum L.

多年生粗狀草本。原產於熱帶亞洲。高1公尺許,具圓柱形鱗 莖;葉多數,寬帶狀,厚肉質。螺旋狀簇生排列,散形花序開於粗狀的花莖頂端,由小花20--50 朵組成 ; 花冠白色,十分清香,同屬尚有 開紅花。紫花及漏斗形白花之品種。溯果近於球形,種子大型。主供 庭植或大花盆盆栽。

有毒部位:全株。

中毒症狀:

誤食引起嘔吐,先便祕後劇烈下瀉,脈博加快,呼吸不整 ,體溫上升等;大量誤食將引起神經系統麻痺而死亡。

小花黃蟬 Al1amanda neriifolia Hook.

小花黃蟬

科別:夾竹桃科

常綠灌木,原產巴西。高約1.5--2.5公尺。葉紙質,3--5枚輪生 ,長橢圓形或披針形,先端銳尖,基部鈍形,全緣。晚春至初秋開花,聚徹花序頂生;花冠漏斗形,黃色,內側常具紅褐色縱紋。葫果球形,密生長棘刺,種子扁平,為觀花庭園樹、盆栽。

有毒部位:全株。

中毒症狀:

誤食造成嘔吐、腹瀉、發燒、淺心、嘴唇紅腫、心跳加快 、循環系統障礙等

粗肋草Aglaonema spp.

粗肋草

天南星科

粗肋草屬為天南星科中Aglaonema屬植物的通稱,原產於亞洲東南部的印度、泰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及印尼等地,為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粗肋草之原生種約50種,另有許多雜交種與栽培種,主 要為盆栽觀賞或者切葉生產植物。
植株高度20-150公分。葉互生,披針形至狹卵形,葉長10-45公分,葉寬4-16公分。花小不明顯,花序為佛焰花序,佛焰苞白色或綠白色,果實為漿果,成熟時會變為紅色。

粗肋草的汁液具有毒性,碰觸到汁液時,會導致皮膚發炎,不小心吃到時,會造成嘴巴、嘴唇、喉嚨及舌頭發炎。

粗肋草名字的由來

粗肋草為全球常見的室內觀賞植物,又名廣東萬年青、亮絲草,屬名Aglaonema為aglaos(輝耀)與nema(系)組合而成,有其雄蕊富光澤之意,英文亦以aglaonema為名,中名粗肋草則以其葉脈中肋明顯粗大而得名。

粗肋草的繁殖法

粗肋草可用分株、扦插與種子繁殖等三種繁殖方式,分株繁殖方式數量太少,而種子繁殖雖是發展新品種必須手段,但所需時間太長,由種子萌芽至成株時間需要兩年半的時間,不適用於大量生產方式,目前大多以頂芽及莖段兩種扦插法為主要的繁殖方式。

粗肋草的病害

粗肋草生長期間少有病害發生,台灣現今有紀錄者包括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及兩種疫病Phytophthora meadii、P. parasitica,病毒病害則有芋頭嵌紋病毒(Dasheen mosaic virus)以及細菌性軟腐病Erwinia chrysanthemi(Pectobacterium chrysanthemi)。

粗肋草在台灣園藝市場的重要性

根據中華民國海關統計月報中顯示,民國九十年(2001年)粗肋草為僅次於蔓綠絨、黛粉葉、彩色海芋及火鶴花外第五大天南星科出口植物,亦為台灣十大外銷出口之觀葉植物之一,足見其重要性。另外根據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研究發現,粗肋草對於淨化室內空氣懸浮粒子有顯著的效果,可推廣為淨化空氣的室內觀賞植物;而其葉片具有多樣色彩及條紋變化,美國佛羅里達州的觀葉植物生產業者也將粗肋草作為一種可炒作的高經濟栽培作物,並列名為美國最有潛力三大觀葉植物之一

多年生草本觀葉植物。原產於馬來西亞。莖直立,不分枝。葉披針形或長橢圓形,革質肉厚,中肋兩邊 常不等大,葉色暗綠,並散生灰色、乳白色或黃色、綠色之斑點;肉穗花序常數個聚生,佛焰苞淡綠、黃綠 或黃色;果實為橢圓形之漿果,成熟時橘紅或紅色,種子一粒。主要用在室內盆栽或庭園陰涼處栽植。

有毒部位:全株。

中毒症狀:

誤食莖葉會造成口舌發炎、腹瀉、胃痛等症狀。

海芋Zantedeschia aethiopica (L.) Spreng

海芋

台灣所說的海芋是指馬蹄蓮。 海芋或稱姑婆芋(學名:Alocasia macrorrhizos),英文俗稱Calla Lily, 原產南美洲,是一種常見的觀賞植物,有多個俗稱,如,痕芋頭、狼毒(廣東)、野芋頭、山芋頭、大根芋、 大蟲芋、天芋、天蒙,作為觀賞植物時則稱其為滴水觀音,這是因為如果環境濕度過大,會從它闊大的葉片 上往下滴水,其花是肉穗花序,外有一大型綠色佛焰苞,開展成舟型,如同觀音座像。

海芋是多年生草本,葉闊大,在中國北方需在室內越冬,在南方可以露地生長,球莖和葉可以作為藥用,但有劇毒,其葉汁入口會中毒。

  海芋原產於南非,因為它的苞片盛開時有如倒立的馬蹄,而植株又如同蓮花般生長在水中因此被稱為「馬蹄蓮」。目前竹子湖海芋花田生產總面積約有十三公頃,占全台海芋產量百分之八十以上;海芋花期自每年元月至五月,花量最盛期在三至四月。竹子湖海芋以白色海芋為主,白色部分形姿優雅的「佛焰苞」並非其花,苞片中央黃色的肉穗花序上開滿了許多毫不起眼的小花,雌雄分隔,井然有序。

  此外,海芋可分為溼地型和陸生型兩大類,濕地型海芋就是我們較為常見的白色海芋,另外有一種綠色海芋是白色海芋的另外一種品種,稱之為「綠女神」。至於陸生海芋則以紅海芋和黃海芋為代表,它們和一般海芋一樣生長在排水良好之路地上。市面上可看到許多色彩鮮艷的海芋,就是以黃、紅海芋為親本的園藝品種。

  海芋有「雄偉之美」和「潔淨」兩種截然不同的花語,前者源自於他的花形,後者源自於它的花色。近年來由於彩色海芋新品種陸續上市,許多不同花色的海芋紛紛被賦予不同的花語,如黃色海芋代表「志同道合」,粉紅色海芋代表「有誠意」,橙紅色海芋代表對異性「有意思」。在占星學上海芋是金牛座的守護花,可賦予持有者端莊大方的優雅風度及獲致愛情的力量。

天南星科

多年生草本球根花卉,具塊莖,原產地為南非。株高約70~80公分。葉片心狀箭形,基部心形或戟形,全緣。佛焰苞白色,輪廓呈寬漏斗形,肉穗花序黃色,本省近幾年的栽培品種甚多,如黃花海芋、橙色海芋以及粉紅海芋。漿果淡黃色。主要供陰濕地之地被植物及切花材料

有毒部位:塊莖、佛焰苞及肉穗花序。

毒性

塊莖、佛焰苞及肉穗花序有毒。 含草酸鈣、氫氰酸及生物鹼。誤食會引致舌頭麻木、腫大及中樞神經中毒。皮外接觸會引致痕癢、麻木及發疹。 咀嚼一小塊塊莖後即可引起喉部腫痛及嘴部麻痹。 曾有報導,一位8歲的小女孩因嚼食花序而中毒,昏迷12小時,24小時後才恢復

中毒症狀:

咀嚼一小塊塊莖後即可引起喉部腫痛及嘴部麻醉。

彩葉芋Caladium X hortulanum Birdsey

彩葉芋

又稱:花菜芋、五彩芋等

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

原產地:南美洲

培養土以通氣良好之腐葉土或肥沃砂質壤土為佳,半日照及排水需良好。喜高溫多濕。地下有塊莖呈球狀。入冬為休眠期,僅存地下塊莖。葉自塊根生長,具有長柄,高約30~50公分;葉面有紅、白、紅紫、綠等斑點或斑塊,此等斑紋也會因栽培環境之差異而有變化。葉片大小、形狀及質地各異,均具極高之觀賞價值。夏季開花,佛焰苞基部為綠色;上部則幾乎為白色;肉穗花序基部為雌花,上部為雄花。雌花柱頭綠色,受粉後結成漿果。 。生性強健,栽培容易。

  外型與我們熟枝的食用芋頭類似,從地下塊莖伸出長葉柄,葉柄可達30-50公分,葉片為心型盾狀,葉身最 長可達約30公分,他的觀賞部位就在那色彩富麗的葉片,育種公司都致力於育出各種不同色彩變化品種,所 以彩葉芋可以說是天南星科植物裡,葉片最亮麗的一群。

性喜高溫多濕環境,生育溫度22-30℃,經雜交育種後,廣泛地被種植在世界各地,在台灣生長旺季為每年 的3-10月,夏季開花但花的觀賞性不高,夏季日照強烈如果是盆植,應移開避免放在陽光下直射,或是遮蔭 50﹪為宜。

彩葉芋冬季會有休眠的現象,秋末葉片漸退色枯萎,此時應減少灌水施肥,待葉片完全枯萎,可將球根挖起,或是整盆置於貯於陰涼通風處,翌年春天再重新種植,儲藏溫度若低於10℃以下,易造成地下部凍傷死亡,所以儲藏時仍需注意溫度不宜過低。

彩葉芋是夏季特有的觀葉植物,其葉色的豐富與生動在炎炎夏日令人神清氣爽,不僅品種多達數百種,即使 同一品種,葉片紋路也會爭妍鬥豔,展現多樣風情,實為觀葉植物中色彩效果最亮麗搶眼的ㄧ群,它可以說 是夏季最受喜愛的花壇植物。

  生的葉子和塊莖(球根)。誤食後嘴唇、口部和喉部都有麻痹和灼痛感。誤食彩葉芋的生鮮葉子或未煮熟的 塊莖,嘴唇、舌頭和喉部都會有麻痺及灼痛感,胃腸也會疼痛發炎,要小心。

繁殖:

繁殖法除採用播種外,最常用的就是塊莖分割(分株)法,分割最適合的時期在春季萌芽前,將大型的母球檢 視其生長的芽點,用利刀分割,切面應力求光滑平整,分割成每球約帶3-5芽的小塊莖,放在陰涼處,待切 口乾燥即可種植。種植後待葉片伸出土面即表示根系統已長出,此時就可以施用追肥,以花寶2號(20-20- 20)為例,則使用1000倍溶液每週施用一次,切記勿使用過多的氮肥,會造成色彩消失轉回綠色的葉片。

天南星科

多年生草本球根觀葉植物。原產於熱帶美洲。目前園藝品種甚多。葉片變化多端,葉片大小、形狀及質地各異;葉面有紅、白、紅紫、綠等斑點或斑塊。花期夏季,佛焰苞,肉穗花序。漿果。主要作為室內觀葉盆栽或庭園栽植,亦可切花作花材。

有毒部位:葉片與塊莖。

中毒症狀:

誤食後嘴唇,口部和喉部都有麻痺和灼痛感。

姑婆芋Alocasia macrorrhiza (L.) Schott & Endl

姑婆芋

台灣所說的海芋是指馬蹄蓮。 海芋或稱姑婆芋(學名:Alocasia macrorrhizos),英文俗稱Calla Lily, 原產南美洲,是一種常見的觀賞植物,有多個俗稱,如,痕芋頭、狼毒(廣東)、野芋頭、山芋頭、大根芋、 大蟲芋、天芋、天蒙,作為觀賞植物時則稱其為滴水觀音,這是因為如果環境濕度過大,會從它闊大的葉片 上往下滴水,其花是肉穗花序,外有一大型綠色佛焰苞,開展成舟型,如同觀音座像。

海芋是多年生草本,葉闊大,在中國北方需在室內越冬,在南方可以露地生長,球莖和葉可以作為藥用,但有劇毒,其葉汁入口會中毒。

毒性


塊莖、佛焰苞及肉穗花序有毒。 含草酸鈣、氫氰酸及生物鹼。誤食會引致舌頭麻木、腫大及中樞神經中毒。皮外接觸會引致痕癢、麻木及發疹。 咀嚼一小塊塊莖後即可引起喉部腫痛及嘴部麻痹。 曾有報導,一位8歲的小女孩因嚼食花序而中毒,昏迷12小時,24小時後才恢復

天南星科

多年生草本觀葉植物。原產於台灣海拔2000公尺以下山區林下,河邊或陰濕之荒廢地間。根莖粗大而斜上。葉廣卵形,全緣或波狀緣。佛焰花序,佛焰苞長橢圓狀披針形。單性花。漿果球形,成熟時深紅色。

有毒部位:全株之汁液及塊莖。

中毒症狀:

誤食易引起口部、喉部及胃部灼痛。

鳶尾lris tectorum Maxim

鳶尾花

《鳶尾花》(Irises)是荷蘭畫家文生·梵谷的一幅作品,創作於去世的前一年1889年5月,當時梵谷進了法 國Saint-Rémy的一間精神病院,在那裡畫成。作品現收藏在美國加州保羅蓋茲美術館。

科別:鳶尾科

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原產於中國大陸。目前園藝栽培種甚多。株高30~50公分;根莖匍匐多節,粗且短。葉為漸尖狀尖形,淺綠色。春至初夏開花,花序為1~2枝;花冠紫色,外花被有深紫斑點。蒴果長橢圓形,有6稜。主供觀賞用。

有毒部位:全株。

中毒症狀:

誤食易引起消化道及肝臟發炎,並有嘔吐、下瀉等症狀。

蔥蘭Zephyranthes candida Herb.

蔥蘭

蔥蓮(學名:Zephyranthes candida)石蒜科蔥蓮屬的植物。

形態

多年生草本。地下鱗莖,直徑約2.5厘米,具明顯的頸部。基生線形葉,長20到30厘米,寬2到4毫米。花莖中空,花單生於花莖頂部。下有帶褐紅色的佛焰苞狀總苞片,總苞片頂端2裂。花梗藏於苞片內,長約1厘米。夏秋開白花,外面常帶淡紅色,花被漏斗狀,幾無花被管,花被片6,長3到5厘米,頂端鈍或具短尖頭,寬約1厘米,近喉部常有很小的鱗片。雄蕊6,長約為花被的一半。花柱細長,柱頭微3裂。蒴果近球形,直徑約1.2厘米,3瓣開裂。種子黑色,扁平。原產南美。

分布

分布在南美洲以及中國大陸的上海、廣東、湖北、江蘇、浙江等地,常生長在路邊,目前已由人工引種栽培。

別名

玉簾(日本名),蔥蘭(江蘇,安徽通稱),風雨蘭(香港通稱)

科別:石蒜科

多年生矮小草本。原產於南美洲及阿根廷、祕魯。地下部份有小鱗莖,葉叢生,細線形,厚肉質,形如細蔥葉,夏季到秋季開花,花莖自葉叢中抽出,一莖一花。蒴果,近於球形,種子黑色,扁平狀。庭園、花壇邊緣栽植,盆栽亦可

有毒部位:鱗莖。

中毒症狀:

誤食鱗莖會引嘔吐、下痢、昏睡及四肢無力等症狀

中國水仙Narcissus tazella L. var. chinensis Roem.

中國水仙

水仙(學名:Narcissus tazetta var. chinensis)為石蒜科水仙屬的植物。

形態

多年生草本,地下部分的鱗莖肥大似洋蔥,卵形至廠卵狀球形,外皮棕褐色皮膜;闊線形扁平葉子,先端鈍,二列狀著生;冬季抽花穗,近頂端有膜質苞片,苞開後放出花數朵,苞花葶中空,扁筒狀,通常每球有花葶數支,多者可達10餘支,每葶數支,至10餘朵,組成傘房花序,白色芳香花,內部有黃色杯狀突起物(副冠)。

分布

水仙花的分佈非常廣泛,其原產地包括地中海地區、位於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島、整個中東和中亞、不丹、中國(福建、浙江)、日本、韓國、澳大利亞、諾福克島、紐西蘭、百慕達群島、墨西哥和美國(俄勒岡州、加利福尼亞州、德克薩斯州、阿拉巴馬州、阿肯色州、佛羅里達州、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北卡羅來納州、南卡羅來納州和弗吉尼亞州)。

用途

水仙具有宜人的芳香,並不像紙白水仙那樣具有難聞的動物氣味,鮮花爲製造高級芳香油的原料,是水仙雕 刻藝術的主要材料,而且是很歡迎的年花,因爲其在農曆新年期間開放,象徵來年好運。

別名

多花水仙、中國水仙、企頭水仙、蟹爪水仙、凌波仙子、金盞銀台、洛神香妃、玉玲瓏、金銀台、姚女花、女史花、天蔥、雅蒜、儷蘭、女星、雪中花等

科別:石蒜科

多年生草本球根花卉。原產於中國、日本及南歐。鱗莖卵圓形。葉直立而扁平,帶狀。花莖中空,扁平,約與葉等長;總苞片佛焰狀,膜質,繖形花序有濃郁芳香,著生於莖頂,花數約5~7朵,最多可達16朵;花型則有單、重瓣之分,單瓣花被如盤,白花,副冠黃色盞形,故有『金盞銀台』之稱,重瓣花12裂,瓣白色卷皺為一簇,故稱『玉玲瓏』。蒴果成熟時自動開裂。主供庭園花壇、岩隙水邊種植,室內盤養亦適合。

有毒部位:全株。

中毒症狀:

誤食有嘔吐、腹瀉、脈搏快而微弱、冒冷汗、腹瀉、呼吸忽快忽慢、體溫上昇、昏睡、虛弱等。嚴重時發生痙攣、麻痺而死。



 【網 路 收 集 轉 文】


心存歡喜,笑開人生諸行無常。
關懷心,種下日後美好的因緣。
2014-11-29 (OHLSIR HOMEPAG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